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工艺设备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红木家具雕刻手法分类: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

2015/1/21 11:48:00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作者:佚名

红木家具雕刻的手法有很多种,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而这两种又可以细分成很多种手法。留底雕刻,即被所雕刻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镂空,这个工艺也被称为“着地雕”,它包括线刻、阴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装饰的工艺之一。

线刻,亦称“线雕”,是用刻刀直接在木料上刻画出纹饰图案。它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具有流畅自如,清晰明快的特点,犹如中国画中的“白描”,在古典家其中并不常用,只是偶一为之,主要是用来装点某一局部,大面积使用者更是十分罕见。

浮雕,是家具雕刻装饰的主要技法之一,有深浅之分,浅浮雕是将所浮凸的雕体一般不到立体雕的二分之一,比较接近线条雕刻,纹饰突起,轮廓明显,具有清逸雅静的装饰感。深浮雕则是一种多层次、多深度浮凸高度的雕刻,它以刀代笔,如同描绘,有一种流动的线条感,它不象浅浮雕那样,而更象一种雕塑,追求的是形象的逼真性与完整性,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之感。另外,深浮雕的底面不象浅浮雕那样被处理成“平地”,经常要处理成“锦地”,即在底面还要进行再雕饰。

无论是浅浮雕还是深浮雕,对材料的客观条件要求很严,尤其是深浮雕的要求则更严些。首先是韧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在高起浮雕时能耐住使用时的善意冲击,所以深浮雕的家具大都是硬木家具。其次是适应性,这个概念较为宽泛,比如材质的横向定刀有无可能,雕刻着的打磨是否容易,材质的纹理与雕刻是否冲突等等。

阴雕,又称“沉雕”。系指凹下去雕刻的一种手法,正好与浮雕相反。这种雕刻技法常常要在经过上色髹漆后的器物上施工,这样所刻出来的器物能产生一种漆色与木色反差较大近似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富有意味。其雕刻内容大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花卉,也有诗词、吉祥语之类的文字。这种技法主要雕于髹漆家具,同时又是漆器家具常用手法。它与线刻同属于“阴纹”装饰,但也有区别。如果说前者是“白描”,阴刻即是“写意”。

无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

透雕,即将花板底子镂空的一种工艺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透雕深受建筑木雕的影响,因为这种雕刻将底子镂空了,能产生一种穿越木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与其它雕刻手法相比,透雕大都纹饰简单,所设计的通透效果,完全是为了克服滞闷。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独板上常锼出各类形状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现变化,又不失简洁的主观迫求。从这一点上讲,透雕可谓一石二鸟。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体的形象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作品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植物,题材以吉祥为主,供人们欣赏为目的,是清代家具的主要特征之一。

透空双面雕,即两面都雕刻的透空雕。可供人们两面独自观赏,类似苏州的“双面绣”。这种工艺需要艺匠们具有高超的智慧与巧妙的构思。透空双面雕大多施工于条案档板、门窗板、隔扇、衣架等两面都可以看的家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同,只不过一正一反而已;另一类是正反图案相异,这种透空双面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即便整件家具散架了,其雕刻版也可作为单独艺术品珍藏、陈列。

众多的雕刻手法,铸就了当日雕刻艺术的辉煌,如果说木工是家具的躯体,那么雕刻便是其灵魂。

相关阅读:红木之家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版权声明:本站是中国红木新闻第一门户,享有《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中式生活》杂志、《中华木作》杂志、《红木买家》杂志及本站原创文章的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的任何网站、媒体均不得转载、摘编,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