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书画茶艺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潮州木雕:“苦”于传承

2008/2/2 11:45:00 来源: 作者: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它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过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它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

历史发展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能流传至今,那些默默耕耘的老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以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1957年,著名潮州木雕艺术家张鉴轩、陈舜羌创作的圆雕蟹篓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并荣获铜质奖章。这件作品独树一帜,具有三维空间欣赏视角,翻开了中国木雕史的新一页。

艺术特色

  潮州木雕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刻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

  潮州木雕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装饰雕刻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木。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艺人取其有一定的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再予以髹漆贴金,不仅辉煌灿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崩裂变形或腐朽。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全贴金的金漆木雕,五彩描金的彩雕,清一色髹红(或黑)的漆雕和保持原木纹理的素雕等,其中以金漆木雕最为出名。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

  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大师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综合、灵活地运用。

  其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雕刻技法上则依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

传承之责

  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有的生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因此,从事木雕加工的人越来越少,青年一代多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导致潮州木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现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李得浓、陈培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编辑:申水)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